浙江省衢州市柯城区书院中学
2021-04-29

单位简介:

衢州书院中学创办于2003年,是一所全日制义务教育公办初级中学。学校位于市区北门雅仕路18号,建于宋朝22所书院之一的清献书院旧址。学校占地面积34100多平方米,建筑面积为24200平方米。拥有40个标准教室,32个多功能教室,配备有3个标准计算机房,有先进的录播教室,多媒体教室,多功能报告厅。多媒体终端进教室,拥有高标准校园网,教师的手提电脑和手机等用户端在校园无线网络中无限畅通。学校有标准化公寓楼,功能齐全的餐厅,宽阔的运动场,还有集休闲、讨论交流于一体的书吧。学校环境清雅,教学设备先进,文化底蕴丰厚。学校于2011年被评为标准化学校。2013年,学校启动“学为中心”的教学改革工作以来,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学生的学习方式发生着积极的变革,变革的同时也面临着诸多的问题。在义务教育中学阶段,教学的变革与发展回避不了分数的问题,我们需要用详实的分数对学校的教育教学进行客观的评价。因此在2014年学校引进了教育装备——奇普嘉阅卷系统,通过该设备系统,我们获得了学科考试的详细分数,对后期的教学评价起着积极的作用。2014年,在奇普嘉教育设备的基础上,我校启动了基于大数据的“二维教学质量诊断系统”项目实践研究,从现有相关的理论、技术、设备出发,紧扣“标准制定、数据采集、分析合成、行为改进”四个关键,努力探索“以质量诊断推进教师专业成长,实施科学分层,实现有效教学、质量提升”的路径。经过不到两年时间的实践,学校在学业评价标准方面形成了“知识+能力”的诊断结构,诊断后所形成的“学生、班级、教师、学科”四个层面的大数据,促进了教学管理中“考试、作业、课堂”三个学业评价环节的融合。在诊断的基础上,通过技术开发和现代教育技术的运用,通过多种方式对学生进行个性化辅导,从而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促进学校教学质量的提升。

教育科研成果:

1、推进了基于标准的诊断模型探索

从课标、学情、与目标分类理论出发的检测标准探索,是一种整合总体要素的标准探索。在此基础上所建构的诊断模型,是一种知识与能力兼顾的质量诊断模型。由此出发的检测能更有效地关注学生能力的发展,也更能引导教师关注能力的培养,使有效教学更富内涵。

2、推进了基于数据的质量管理探索

运用信息化手段对质量检测数据进行累积,通过统计分析和数据合成,可以形成诊断。这种诊断不仅可以分析出整个班级或年级乃至学校的知识与能力水平,也可以呈现出学生的学与教师的教之间的行为关联,使得质量管理更具系统性,也为建立增量评价机制奠定基础。

3、推进了基于改进的反馈机制探索

数据分析的结果首先可以为学校提供宏观的判断,进而通过政策推进教师专业成长;其次,教师可以通过长期的数据观察,研究自身的知识结构势差,知己不足才能在集体备课中有的放矢,提高底板;最后,分析结果可以推动学生个体学习报告单的变革,从单一维度的成绩表现评价转化为“成绩表现、问题分析和改进性建议”的三维评价,为学生自己、家长提供有效策略,进而形成更强的合力。

4、促进了教师和学生教与学的行为变化

通过教师和学生的实践,改变了教师和学生对学习的认识,学生能够意识到自身学习的特殊性,能用现代的教育资源为自己的学习服务;教师也习惯于通过技术分析,了解学生、班级的学习情况,并对呈现问题的不同采取针对性的改进。

5、构建新型的家校合作关系

通过对班级、学生的个性化分析,改变了家长和教师的交流内容和方式,改变了家长对学生的关注点,使家长在学习上有可能地进行有针对性的教育指导。家校之间的交流也将变得更为有效。逐步形成有助于学生学业发展的新型的家校关系。

近三年教育信息化成果:

1、2014年启动基于大数据的“二维教学质量诊断系统”项目实践研究,并于2015年确立为市重点课题,2016年申报省级、国家级课题;

2、2015年初步完成“二维教学质量诊断系统”的分析模型(雷达图、九宫格模型);

3、2015年5月赴山东青岛参加国际教育信息化展览;

4、2016年2月推出长达15页的学生学业评价质量诊断报告单;

5、2016年8月基本完成标准化题库并完善评价分析模型(蛀牙图);

6、2016年9月开始,实现数据的个性推送(诊断报告、错题集、原卷)。